
知名导演郭敬明曾谈上海大学:非常变态的大学
- 11
郭敬明作为知名作家和导演,其早年就读上海大学的经历多次引发公众对高校地域歧视问题的关注。他曾在多档节目中直言上海大学的“排外”文化,称其为一个“非常变态的大学”,并揭露了外地学生面临的融入困境。尽管这些言论发表于数年前,但结合近年上海大学的相关争议来看,这一话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BETVLCTOR伟德中文版一、郭敬明的经历:语言、阶层与地域隔阂
郭敬明于2002年进入上海大学影视工程系,他回忆称,当时班级中95%的学生是上海本地人,且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而作为来自四川的外地学生,他感受到强烈的落差感。老师授课时使用上海方言,导致他难以理解课程内容,甚至不得不自学当地方言以融入环境。此外,同学间的物质攀比(如频繁更换手机、奢侈品消费)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自卑感。郭敬明曾直言:“上海大学是一个非常夸张的大学”,这种体验最终促使他选择休学并投身写作。

二、地域歧视的延续:2024年说唱事件
2024年8月,上海大学学生创作的说唱视频《2024Cypher》因歌词嘲讽农民工讨薪行为引发轩然大波。歌词中“看你们争先恐后就向农民工讨要工资”被指充满傲慢与阶级优越感,事件发酵后,涉事学生虽道歉但态度敷衍,学校官方也未明确表态。这一事件与郭敬明早年揭露的问题形成呼应,凸显了部分学生群体对底层劳动者的刻板印象及地域优越感的延续。
三、上海大学的现状:包容性改革与挑战
尽管郭敬明的经历距今已超过20年,但上海大学的地域结构仍存在争议。调查显示,该校本地生源比例较高,部分专业甚至超过80%。不过,近年来学校也逐步推行改革,例如增加跨区域交流项目、推广普通话教学等。然而,2024年的说唱事件表明,文化包容性仍待提升。有专家指出,高校需通过多元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打破学生对不同群体的刻板认知。
结语:
郭敬明对上海大学的批评虽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却揭示了高校地域歧视的普遍性。从方言壁垒到阶层分化,再到近年争议事件,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体体验,更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平衡本地化特色与开放性,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正如郭敬明所言:“上海这座城市不属于我”——但教育的目标,应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归属感。